2025年4月23日上午九时,郑州社区大学的“郑说郑事”课堂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悄然启幕。主讲人张灵敏老师以“武则天与中岳嵩山”为轴线,将朗诵、摄影、历史、文学等多元元素巧妙融合,用纵横捭阖的讲述方式,带领在场师生穿越千年时空,探寻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化密码。

一段充满诗意与悬念的课堂寄语,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历史文化之门。“唯有牡丹真国色”的千古名句,引出了洛阳牡丹背后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女皇武则天怒贬百花的传说,引发了大家对文学与历史关系的思考。紧接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接踵而来:武则天为何舍近求远前往嵩山封禅?她在嵩山留下的诗篇又蕴含着怎样的心境?“登封”二字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政治深意与文化寄托?这些疑问,如同磁石一般紧紧吸引着在场每一位老师的注意力,为课堂奠定了浓厚的探究氛围。

课堂伊始,张老师从当下人们热衷前往洛阳观赏牡丹的现象切入。刘禹锡笔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景,让大家不禁好奇,洛阳牡丹为何如此声名远扬?由此,自然地引出了与洛阳牡丹密切相关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那首“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的霸气诗篇,讲述了她下令百花开,唯有牡丹抗命,最终被焚烧、贬至洛阳,从而成就了洛阳红、焦骨牡丹的故事。这一传说不仅为洛阳牡丹增添了传奇色彩,也让武则天这位极具个性与魄力的女皇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随后,话题聚焦到武则天称帝后将洛阳改为神都,并多次前往嵩山封禅的历史事件。张老师详细讲解了封禅这一古老而庄重的仪式:古代皇帝作为天选之子,要到山的最高处与天对话,向上天汇报工作,这是古代礼制中祭天、祭祖、祭鬼神的重要体现。一般皇帝多选择泰山封禅,如秦始皇封禅泰山留下泰山碑刻。而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时,身为皇后的武则天带领女官陪同,首次为女性争得了封禅地位,这也为她日后称帝在嵩山封禅做了铺垫。
武则天在嵩山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与动人故事。她在嵩山封天禅地,于峻极峰投下的除罪金简,如今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承载着这位女皇不为人知的帝王心事;她在嵩山三阳宫避暑,在石淙与群臣会饮并留下诗篇,其中《夏日游石淙》尤为著名: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这首诗中,“三山十洞”“玉峤金峦”展现出嵩山的神秘与雄伟,以夸张手法描绘的“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生动刻画了高岩蔽日、幽涧云雾缭绕的奇幻景象。诗中既有对嵩山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也体现出武则天享受欢筵、赏景抒怀的心境,透露出帝王的豪迈之气。
谈及武则天在嵩山峻极峰封天,张灵敏老师分享了自己与嵩山的深厚情缘。她讲述了跟随驴友周末攀登嵩山的经历,特别是2012年攀登剑尖峰时惊心动魄的过程。这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故事,让嵩山不再仅仅是历史课本中的地名,而是变得亲切可感,仿佛就在眼前,也让大家感受到老师与嵩山之间相亲相依的独特情感。

话题从嵩山封禅延伸至扬州,张老师分享了周末在扬州的旅游见闻。她生动描绘了瘦西湖的美景,讲解了瘦西湖名称的来历,以及二十四桥名字的由来和与之相关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还介绍了扬州的美食扬州炒饭,分享了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拍摄的珍贵照片,讲述了大运河的历史。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攻打齐国开挖邗沟(沟通淮河与长江,如今扬州有邗江区),到杨广利用人工河道开凿串联成隋唐大运河;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重要的渡口瓜洲,引出古往今来众多诗人在此留下的著名诗篇: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 ,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 ,还有冯梦龙笔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发生在瓜洲的故事。此外,还提到了甘肃不带三点水的瓜州,那里有“大地之子”雕像,以及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岑参“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的千古名句。由汴水又回顾了隋唐大运河的路线,以及泗水相关的知识——泗水是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之地,发源地在山东,朱熹也曾在此留下“胜日寻芳泗水滨”的诗句。老师还播放了歌手刀郎的《瓜洲渡》,如泣如诉的歌词将大家带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肝肠寸断的情境之中。

课堂上,张老师深入解读了武则天改洛阳为"神都"并迁都于此的战略考量。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漕运能力可日输江淮米粮三千石,使武周政权摆脱关陇门阀的经济钳制。她在洛阳城中轴线建造天堂、明堂等超高层建筑,其中天堂第三层即可俯瞰运河漕船如织的盛景,这种"以高制水"的空间布局,将运河物流网络转化为可视化的统治图腾。武则天深谙运河的文化象征价值,其封禅嵩山时特意选择"洛汭"之地(洛水入黄河处),将祭祀仪式与运河地理相融合。她更以运河为原型,在洛阳城中开凿"凝碧池",池中九曲水道暗合运河主要支流,池畔竖立《天枢颂德碑》,以铜铁熔铸"天册金轮"等运河船舶构件,将水利工程升华为"承运受命"的政治符号。

历史、文学、摄影、生活故事在课堂上相互交织,看似天马行空,却始终围绕着文化这一核心,形散而神不散。大量丰富的历史知识讲解,填补了大家许多似懂非懂的知识盲区,让大家在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朗诵班的朱红霞老师为大家朗诵了辛弃疾在瓜洲渡对面京口(现镇江)所作的豪放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将辛弃疾对历史英雄的追慕、对南宋朝廷的忧虑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杨华老师则为大家吟唱杜十娘小调,婉转的曲调,让大家仿佛看到了杜十娘悲惨的命运,沉浸在故事之中。
十一点,这场精彩纷呈的课堂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课后,老师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段爱红老师说课堂干货满满,通过武则天封禅串联起众多地名、故事,让人在丰富的知识讲解中回忆和学习了许多知识,期待跟着张老师开启更多文化之旅;李艳云老师说张老师独特的讲课风格让自己对扬州心生向往;王爱萍老师也表示课堂内容丰富,形散神不散,收获颇丰。
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它以独特的魅力,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带领大家在文化的天地中尽情驰骋,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