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沁香。9月24日上午9时,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龙子湖校区立德楼407教室内暖意融融——备受历史文化爱好者期待的商都学堂2025秋季“郑说郑事”课程,在此正式拉开帷幕。
首讲干货满:14堂课+实地研学,解锁郑州文化密码

张灵敏教授以“郑说郑事25秋教学计划”开启首讲,现场展示了两年来积累的1000多页郑说郑事微博书。“课程已伴大家走过两年,我们始终立足郑州、正说正事、正己见远,用声音与文字聆听城市的心跳。”她的话引发全场共鸣。 随后,张教授详解本学期15讲课程规划,涵盖文明起源、地理根基、物质文化、精神传统、历史印记、文学表达与实践体验六大模块。课程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不仅邀请学院侯院长、范书记分别主讲“诗经郑州”“诗词郑州”,还计划于十月中旬组织巩义实地研学,让理论学习对接真实历史场景。
课堂成“能量场”:新老学员热赞,故事里藏着文化共鸣

“张教授的课越听越想听,越品越有味道!”老学员马玉平的话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新学员叶梦的经历更显热忱:作为诗经爱好者,她从西郊辗转三趟地铁、再打车赶来,却满脸笑意。“课堂就是个能量场,张老师的课特别有感染力,让我迫不及待想深入学习。”她还分享了共鸣时刻,“今天听到洛水与黄河交汇处、洛水与康百万的关联,我立刻想起曾去过那里,下次一定要带着新知识再去看看!” “在郑州生活二三十年,在这门课上真正读懂了家乡文化。”王向红老师感慨,如今出门会主动查历史资料,“第一次知道老家内黄已有2200多年历史,收获太大了。”
学员杨箫羽则用行动表达认可:“这学期本来报了别的课,最后还是果断选了张老师的课。看着学员来来去去,能坚持下来特别难得,我想继续留在这个温暖的集体,还能为大家拍照服务。”

“跟着张老师上课,越学越有劲儿!”李保宪老师分享了知识应用的乐趣,“去樱桃沟时,我跟朋友说这里有老奶奶庙,郑州有3万到5万年历史,连在二七区工作20多年的他都不知道。” 新学员侯今歌更是急着追问“以前没听的课咋补”,满是对课程的期待;于珊老师则坦言,上学期中途加入后便被张教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校离家远,但每次来能有一点提高,就特别开心。”

教学相长:共筑学习共同体,向“省级终身学习品牌”迈进

“一个人撑不起课堂,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张教授在回应中强调教学相长,也希望大家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一定会收获惊喜。她还提到,本学期课程兼顾学术深度与生活温度,“上课就该轻松愉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和文化记忆,大家交流碰撞、探讨溯源,课堂才会这么精彩。”
目前,“郑说郑事”已申报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正朝着省级继续学习品牌的目标稳步前行。
随着课程在热烈氛围中落幕,学员们纷纷表达对下次课的期待。此次开课,不仅标志着2025年秋季郑州历史文化学习之旅正式启航,更为郑州市民搭建了一个高质量平台,让大家能近距离触摸郑州的悠久历史、感受这座城市的灿烂文化。